手机银行安全存疑 小心蹭网管好密码 |
||
发布时间: 2013年03月08日 | ||
在银行对私业务大量触“网”的当下,各种与查询、转账、购买理财产品等有关的银行业务正在被大量地放在便携式电脑、手机等无线网络中。从这类业务诞生之日起,对于安全性的疑虑就从没消失过。
那么,手机银行真的很不安全吗?科技在带来便利的同时,银行和储户如何一同规避其中的隐藏风险呢?
除了取款 多数业务都可用手机办
手机银行,通俗地讲就是利用手机网络办理的银行业务。
2004年,国内推出手机银行。近些年多数银行均相继跟进。“上个月,我给在广州的爸妈汇款,去银行时,工作人员建议以后可试着用手机银行转账,开通后,一笔转账我只付了几元钱手续费,如果在柜台办理,需要50元。”昨日,家住徐东的肖先生告诉记者。
从江城各银行了解到,目前,手机自助银行业务范围已相当广泛:账户管理、转账汇款、缴费、消费支付、理财投资等。为推广手机银行业务,银行的促销措施层出不穷。
银行人士对记者说,手机银行的争夺战日趋激烈,主要目的是引导储户改变以往单纯依赖银行柜台的习惯,大大降低柜员的成本。
安全性存疑 成手机银行发展一大阻力
一方面,银行的推广力度在加大,另一方面,手机也越来越便宜和智能化。
美国一家市场研究公司发布的《2013移动消费者报告》显示,中国的智能手机普及率达66%,已经超越美国和英国。
不过,银行业内人士也承认,要让手机银行得到用户的普遍认同,仍“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该人士称,乐于接受手机银行的,有如下几类人:一是习惯使用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商务人士;二是在线支付需求旺盛的青年学生;三是公司白领。他们对移动应用产品有天然的亲和力,愿意摸索和学习使用新产品。
然而,也有对手机银行不感冒的居民,记者发现,除了使用习惯、上网流量费贵等因素外,对其业务的认知度不够,对其安全性存在顾虑,是手机银行普及的最大障碍。
用好客户端软件 被盗可能性极小
目前,通过手机访问银行账户有三种方式。一是通过银行官网登录,二是通过银行发布的官方手机银行客户端,第三种是通过手机浏览器登录。
银行工作人员介绍,前两种渠道均经过了层层加密,不法分子想要破解账户信息很不容易,如网上银行、支付宝等金融类网站和正规手机客户端软件破解的难度极大。公众对手机银行的担心,多是因为对其中的风险不了解造成的。以建行为例,银行为手机银行设置了“九把锁”,有“大额可疑交易自动挂起”功能:比如一个客户,今天刚在武汉签约使用手机银行,明天就在广州进行大额交易,后台工作人员会直接暂缓交易,并致电客户得到确认后才会“放行”。
手机银行客户端采用的是绑定硬件设备编号的安全方案,客户更换设备登录需进行动态密码验证,提升了客户交易的安全级别;在对外转账、支付交易过程中,需验证短信动态密码;在银行稍显专业的安全术语背后,是对客户信息“来要有影,去要有踪”的全程监管。
蹭网 当心占小便宜吃大亏
那么,既然手机银行的安全系数高,为什么锒先生还会“中招”?
采访中,不少银行人士提醒,很多用户用手机上网时有蹭免费网的习惯,有时候,免费WiFi信号是不法分子的钓鱼陷阱。没有使用手机银行的客户端登录网银和一些不好的网络使用习惯,是造成网银被盗的主要原因。“同等条件下,从官方手机客户端登录网银,比用浏览器登录网银更安全,不可能被人盗走账户信息。”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