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阳光私募基金宝月度投资报告(2013年3月10日-2013年4月10日)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2日

 

1、产品介绍

中国光大银行“阳光私募基金宝”系列产品通过自主构建的阳光私募基金评价体系精选优秀的私募基金投资管理人,并结合收益、风险、投资风格、竞争优势等多因素在私募基金投资管理人之间进行资产配置,力求为投资者实现长期稳定的收益。阳光私募基金宝系列产品由稳健增长(EB1015)、均衡价值(EB1008)和积极成长(EB1016)三个产品组成,为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提供多元化选择。私募基金宝系列旗下的系列产品和光大银行稳健一号固定收益组合之间可以进行零费率自由转换。

 

2、投资管理人及投资经理介绍

投资管理人:中国光大银行

投资经理:李伟,中国光大银行财富管理中心员工,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李伟先生拥有基金从业资格和会计师资格,拥有十一年基金从业经验和十六年金融行业从业经验。

 

3、业绩回顾和未来展望

(1) 业绩回顾

截至2013年4月10日,阳光私募基金宝稳健增长、均衡价值和积极成长净值和资产配置比例如表1所示。伴随着市场下跌,各组合持仓比例均出现下降,净值也出现一定下跌。

表1: 阳光私募基金宝净值和资产配置情况

产品名称

设立时间

单位净值

股票比例

债券现金比例

稳健增长(2期)

2011.06.09

1.0893

50.47%

49.53%

均衡价值(1期)

2009.09.15

0.9886

57.61%

42.39%

积极成长(3期)

2011.06.09

1.0494

71.30%

28.70%

数据来源:WIND 光大银行  截至时间:2013年4月10日

 

表2: 阳光私募基金宝区间业绩表现

项目

最近一个月

最近三个月

最近六个月

最近一年

成立以来

稳健增长

-2.31%

4.25%

7.85%

12.14%

8.93%

均衡价值

-1.74%

3.88%

7.05%

6.69%

-1.14%

积极成长

-2.75%

5.55%

7.08%

14.69%

4.94%

沪深300

-4.67%

-1.62%

7.12%

-0.39%

-24.66%

注:成立以来是指各组合成立以来的累积收益率,沪深300一栏表示均衡价值组合成立以来的累计收益率。

数据来源:WIND 光大银行  截至时间:2013年4月10日

 

截至2013年4月10日,相比上月同期,稳健增长组合的股票投资比例下降了 17.71%,均衡价值组合的股票投资比例下降了18.94%,积极成长组合的股票投资比例下降了12.08%。

 

在过去1个月中,8个投资顾问仓位下降,2个仓位维持不变,2个仓位出现上升。在过去1个月中,3个投资组合净值上涨,9个投资组合净值下跌,表现最好组合净值增长率为1.88%,表现最差组合净值增长率为-5.71%。在过去6个月中,12个组合全部上涨,表现最好组合净值增长率为12.62%,表现最差组合净值增长率为2.72%。

 

私募基金宝投资顾问抽样样本信心指数图显示,伴随着A股市场在2012年2月以来的下跌,投资顾问信心指数出现了回落,进入了统计数据以来的均值区域,投资顾问作为整体而言在很短的时间内从极为乐观转向中性。近期市场出现下跌,投资顾问的态度趋于谨慎,但是信心指数并未回落至历史低位。历史数据表明投资顾问的信心处于较强区间。

 

2)组合配置

截至2013年4月初,均衡价值组合中,天津远策(张益驰)、上海涌金(刘红海)、北京淡水泉(赵军)、北京星石(江晖)为主要投资对象;稳健增长组合中,北京鸿道(孙建冬)、上海鼎锋(张高)、上海重阳(裘国根)为主要投资对象;积极成长组合中北京淡水泉(赵军)、上海彤源(任云鹤)、北京鸿道(孙建冬)、上海重阳(裘国根)为主要投资对象。

 

在市场形势并未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继续维持对于各个投顾配置比例的适度调整,避免大规模的赎回和申购行为,以实现在控制组合下行风险的情况下,努力提升产品净值。

 

稳健增长组合的投资经理相对较为强调组合回撤幅度的管理,不对抗市场趋势;均衡价值是多种风格投资经理的混合,表现更加平稳;积极成长组合相对较为强调投资经理的选股能力,保持高仓位运作。但是,这种运作是否可以达到期望的效果,需要经历市场严格的检测。

 

值得关注的是,伴随着的净值的不断攀升,客户由于“悔恨心理”的缘故,依然处于持续赎回状态,净值越高的产品赎回比例越高,这种现象与估值水平相验证,可能预示目前A股市场总体而言无泡沫成分,客户处于从惊恐中走出逐步走向正常预期的阶段。

 

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相对正确投资操作应该贯彻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兼投资者大卫.李嘉图的观点“砍掉亏损,让盈利奔跑”。而普通投资者往往是砍掉赢利头寸,而保持亏损头寸。大量净值在0.70、0.80元的基金产品份额稳定,而净值突破1元开始盈利的基金产品份额逐渐被赎回。这种现象再次验证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

 

3)未来展望

近期,我们在全行范围内开展了理财产品的持续营销活动,从客户的反馈情况看,客户对于固定收益类产品依旧保持了极高的热情,对于权益类产品处于极为冷漠的状态,“风险”、“亏损”成为权益类产品的代名词,过去数年A股市场的持续下跌在投资者的心目中形成了巨大的阴影。投资者的一致预期是,未来数年A股市场可能仍将维持原来的趋势。

 

假设历史可以重复的话,这种判断可能存在较大的谬误。我们并非是“股票永远可以赚钱”死多头,只是期望可以从历史的印记中去寻求一些睿智的指引。在金融市场中,主要资产大类的回报率过去10年与未来10年大多数呈现出反向的情况,这与人们的感受大相径庭。从国内外少数长期投资业绩优秀的捐赠基金和养老基金的运作实践看,股票投资或者是以股票投资主体的绝对回报产品一直是长期投资收益的主要来源所在。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回报是非线性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回报差异十分巨大。投资者在近期的投资感受成为主导其投资行为和投资策略的主要因素。历史表明,没有什么策略是可以一直穿越周期的,其净值表现并非如同宣传资料中所表明的那样完美和神话。没有经历市场残酷检验的投资者,从来就不可能成长为成功的投资者。美国的麦道夫所管理产品的净值从未经历过亏损,但是最终事实是“庞氏骗局”。

 

在过去五年中,除去2009年在货币猛烈刺激下的强劲反弹,A股一直处于均值回归过程中,股票价格和估值出现持续下降。时至今日,权重股票相对海外市场已经出现长期而持久的折价,中小股票由于历史原因和投资者的投资惯性一直处于高估的状态,但是高估程度已经大大缩减。伴随着市场流动性的起伏,以创业板为代表的中小市值股票走出了云霄飞车般的走势,快钱在其中进行着持续的“负和博弈”。

从上面所演示的长周期资产配置情景分析图谱上推演,我们可能正处于最右下角的第四象限,经济已经走过了最为危险的第三象限(左下角),但是也没有足够证据支持走向对于股票最佳的第二象限。目前的情境是,应对于股票和信用债券进行均衡配置。

 

从在经济处于弱势复苏或者横向走动的背景下,企业盈利水平无法获得快速增长,因此估值和流动性就成为左右市场的主要驱动因素。市场对于流动性政策的变动极为敏感。

 

从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理念看,货币供应量将较前几年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以遏制通胀预期,避免杠杆化程度进一步快速提升。同时,新政府承诺降低对于市场的干预程度,以让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假以时日,这些措施将有利于稳定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的预期。中国经济可能出现了从政府过度干预经济运行向市场与政府干预同时发挥作用的曙光,但是这种进程注定充满冲突与变数。

 

在美联储、日本央行和欧洲央行进行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进行货币收缩的空间已经被大大遏制了。在经济形势尚且优于海外主要经济体的情况下,紧缩货币政策,提升实际利率水平,进而推升汇率,吸引热钱流入,无疑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这对于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在下有通货膨胀约束,上有汇率升值主观限制的狭窄区间内运行,维持中性可能是未来货币政策的一个主基调。即使通货膨胀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其紧缩力度可能也不会如同市场预期那般强烈。

 

我们维持前期的判断,展望未来数月,我国经济可能处于经济增长乏力、通胀预期稳定的区间,股票和债券均可能获得一定的回报,但是幅度十分有限。2013年对于投资而言,可能是较为乏味的一年。在国内企业盈利状况下滑,产能利用率不足的背景下,国内A股市场将可能继续维持在低市盈率区间,指数在一定区间内往复波动。在投资者预期普遍较为悲观的情况下,市场出现大幅下跌的概率极低。但是鉴于盈利增长乏力且分红有限,供给压力较大,上行也将受到较大压制。

 

历史经验表明,股票市场较经济指标更为敏感,在经济触底向上之前,股票市场将会率先上涨。在中国不会出现日本式“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假设之下,1949点所形成的底部应该是多年的一个低点。我们相信,中国政府具备足够的智慧不会重蹈欧盟和日本过度负债触发经济衰退的覆辙。但是,这些并不表明A股市场大牛市的来临,向上上升的步伐将是极为迟缓和反复,月度之间的回报将出现较大差异。

 

在经历了过去数年的煎熬之后,投资者应该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和耐心去迎接未来不错的收益,正如彼得林奇所言,如果您错过了回报最高的几个交易日,而承受了回报最差的几个交易日,您的投资回报将注定很差,在市场表现最差之际退出市场将在未来为您带来无尽的悔恨。

 

无论您是否相信,均值回归是金融市场不变的旋律。在暴风暴雨过后,和风细雨定将会来临,私募基金宝产品也将迎来良好的回报。感谢您对于光大银行资产管理类产品的关注和支持。

 

中国光大银行

20130412

光大银行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26号京ICP备05013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