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和股票投资,在全球各国千千万万家庭都是大事。但在国内,房价和股价的波动,特别牵动家庭理财紧张的神经。
如果看一下对居民家庭投资资产配置,就不难了解个中原因。中国居民的大部分资产集中在少数几处房产上,金融资产更是集中在少数几只股票上。这种投资手法,让人不禁想起鼎鼎大名的巴菲特,他老人家的投资理念就是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枕戈待旦、终年无休地看住自己的篮子。
然而,全世界只有一个巴菲特,他的这种策略也并不适用于广大个人投资者。看看那些整天为房地产调控政策和股市波动而操心、揪心的家庭,让人更直接地意识到,中国大部分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都严重违背了金融学最基本的多元化投资,也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原则。
投资者之所以对短期的收益高度关注,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选择正确的时间进入或退出市场,或是调整自己的投资仓位,以期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遗憾的是,选择最佳时机调整自己投资的风险敞口,或是通常所说的择时能力,比很多人想象的要难得多。
许多大型国际投资机构的研究表明,在长期投资的环境里,择时能力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重要。根据美国基金研究机构晨星公司的报告,在过去25年里,投资者如果一直投资美国标普500指数,每年平均收益为5.85%(不考虑分红因素)。如果投资者每年都选择最佳时机入场,那么25年来每年平均收益是6.89%;如果投资者每年都选择最差时机入场,则25年来每年平均收益是5.02%。所以,择时能力并不像有些投资者想象得那般神奇。
此外,即使大势判断准确,哪怕在操作上出现些许偏差,都会导致收益出现大幅下跌。根据另一项研究,如果过去20年一直长期投资,投资者的业绩是平均每年收益7.81%。然而,如果投资者只是错过股市表现最好的10天,长期收益就会下降到平均每年4.14%。如果投资者错过股市表现最好的20天,长期收益更是会下降到平均每年1.70%。可见,选择“完美时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任务。更让人担心的是,个人投资者往往会选择在泡沫形成、风险积聚的时候冲入市场,而在黎明到来之前黯然退场,这也正是散户的平均收益水平明显低于大市表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散户这种徒劳乃至“自戕”的择时行为,让人不禁思考:如果不具备择时的能力,那么散户投资到底该何去何从?答案是多元化投资,即在股票、债券、房地产之间多元化配置;在不同国际股票市场、不同币种、不同板块之间多元化配置;在不同风险、不同久期、不同现金流的债券中多元化配置,以达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效果。
随着中国资本管制的日益开放,中国投资者有了越来越多投资于海外市场和海外货币的机会;随着越来越多基金管理公司、基金产品、理财产品、信托计划的推出,市场上有了越来越多适应不同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多元化选择;随着越来越多指数型基金和ETF的推出,方便廉价的消极型多元化投资,也变得离投资者越来越近。
广大散户投资者,忘记那些一夜致富的幻想,记住用自己财富买来的教训,开始淡定地多元化投资吧。
来源:和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