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年终岁尾,论功行赏。这在职场人看来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如果发生在另外的一个场合家长与孩子间,大家怎么想?最近,不少家长纷纷在同事朋友圈以及网上论坛吐槽,不给孩子奖励吧,担心孩子没啥动力不上进;给孩子奖励吧,这种成绩跟奖金、实物挂钩的“绩效考核”方式总觉得不对味儿。究竟拿什么鼓励、激励孩子?以“资”鼓励靠谱吗?
孩子拿成绩来“领赏”
“昨天刚开完家长会回来,孩子就拉着我要去买一个2000多元的游戏机,说是他应得的考试奖励。可能我之前说过这次期末考试成绩好了,前进多少个名次想要啥礼物都行这样的话,自己当时也就随口一说,可孩子记着呢。这游戏机能买吗?不买孩子肯定觉得我说话不算数,买的话又怕他总玩儿游戏耽误学习。”这两天,长春市民赵女士遇到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面对孩子提出的“考试奖励”,让她有点措手不及。没想到自己随口说的一句话,孩子当真了。
拿期末成绩换奖赏,家长跟孩子间可谓斗智斗勇。有些先前没有承诺给奖励的家长, 难免“躺着也中枪”。
样本1:考得好 奖励孩子自己出游
李女士的女儿上小学三年级,一向乖巧的小姑娘,平时主动提出的奖励是让妈妈买书。可这回期末考试不同,她提出的要求是,如果这次考得好,让她自己出去旅游。因为有同学已报名参加在上海进行的寒假拓展训练营,还能去江浙旅游。
李女士起初并不同意。“孩子太小,要离开家6天,不放心。”但考虑到女儿特别想去,还拿考试成绩作为交换条件,李女士最终还是答应了。这次报名拓展训练营的费用是3500元左右。李女士觉得,孩子还小,对金钱没有什么概念,她本人并不太认可用物质奖励的办法,但又很纠结:虽说对于孩子要奖罚分明,但怎么奖、奖什么,这个尺度比较难于把握。
样本2:成绩没“达标”500元年终奖泡汤
去年7月,家住二道区东新社区的学生家长张女士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倡议下,跟其他几户家庭一起参与到了一个“亲子协议”的活动中。家长跟孩子签订一份协议,家长就学习成绩、家务劳动、上网时间等方面提出要求,孩子如果按要求完成任务,则换取游乐时间、零用钱等奖励。
张女士的儿子今年上初三。在张女士的亲子协议中,就有学习成绩跟奖金挂钩的物质奖励部分:儿子每月的零花钱是100元,这是固定的“岗位工资”,每月20日发放。学校的周考、月考、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以确定是否有额外的“奖金”,或扣发“岗位工资”。奖惩标准为:每次考试跟上次相比,名次前进或后退一位,等于5元钱。比如,1月3日的期末考试,儿子的成绩比上次排名退步了一名,那么,本月的零花钱就被扣5元,变成了95元。
谈到孩子的“年终奖”,张女士表示,按照之前跟孩子达成的协议,期末考试得拿到区里的前100名才能获得500元的“年终奖金”,可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排到了200名左右。没有完成目标任务,年终奖自然泡汤了。
讨论:孩子该不该得“年终奖”?
近日,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记者发现,不少中小学生家长都承认,只要孩子期末成绩考得好,就会给予一定的奖励。“本来我是不赞成用物质奖励激励孩子进步的,但前两天去学校开家长会,跟很多家长交流发现,不少人都会用这样的方式,而且有些还是学习优秀的孩子。”在该不该给孩子发“年终奖”这个问题上,在长春某事业单位工作的杨先生举棋不定。
在1月9日至11日本报发起的一项“给孩子发‘年终奖’你怎么看?”的问卷调查中,共193位读者参与调查和讨论。在“站在家长的角度,您是否认可给孩子物质奖励?”这个问题上,55%网友认为“有必要,能激发学习动力,效果很好”;25%认为“不太确定,有时会用,效果不明显”;20%认为“没必要,适得其反”。
观点一:按“绩”奖励 易急功近利
“我个人觉得不太妥当。职场上都特别强调企业文化、员工幸福感,未必给的钱多就是好工作,更别说孩子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付诚表示,给孩子发年终奖,或者把学习成绩跟物质奖励挂钩,其实是把社会上的一般法则用在子女教育上来的一种做法,但这种做法特别强调物质的作用,急功近利,忽视精神、理想的作用,是一种泛物质化的体现。如果从小就给孩子灌输这样一个观念的话,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付诚的观点是,孩子的学习,跟家长给予的金钱、物质支持是完全应该分清楚的两码事,不应该有任何的勾连。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为了什么,比如兴趣,实现怎样的人生价值和理想等,而不是为了得到某种物质奖励;家长给孩子买书、买玩具、买生活用品,包括给孩子零花钱,同样应该是基于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实际需求以及家庭实际情况来的,不能是孩子考试成绩好了就给,成绩差了就不给。
观点二:物质奖励 不能一概否决
通过网上查询记者发现,早在两年前,厦门市槟榔小学老师给成绩进步的学生发放虚拟货币作为“年终奖”就曾引发了一番争议。近日,记者辗转联系到了该小学少先队总辅导员孙雅梅老师。
“激励孩子上进的办法,更多的不应该是物质奖励,而是要通过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从多个层面来关注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孙雅梅老师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对于该不该给孩子物质奖励,孙雅梅老师的个人观点认为,适当的物质奖励是可以的,不能一味地否定物质奖励的激励作用。比如,每个孩子对于想要得到东西的兴趣点、需求是不同的。有些孩子就会觉得那些精神鼓励对于自己的激励作用不大,自己更想要得到某些物质奖励。况且,有些孩子想要得到的实物奖励,是对自己的发展有好处的,比如有些小朋友参与了小记者团这样的社会实践,想要家长给买一部性能更好的专业相机;有的孩子则希望是养个小猫小狗。对于这些孩子提出的物质奖励要求,家长要区分情况,没有必要一概否决。
分析:物质奖励会让孩子对物质更期待
“被物质奖励来刺激成就感的孩子,特别容易放弃,在他的观念中,不努力学习,大不了就是得不到一部手机、一个玩具的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之所以不支持对孩子使用物质奖励的教育方式,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付诚的担忧是:外在的、物质的奖励,会让孩子对物质越来越期待。但人的物质欲望是无穷尽的,到后来,家长满足不了孩子的物质要求怎么办?孩子没有什么想要的东西时,不努力了怎么办?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国务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陈会昌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坦言:“只依靠物质奖励给予孩子激励,是不成功的、也是不完美的教育方式。而目前,中国多数家庭的教育方式都是这种‘不完美’的教育方式。”
不妨一试:物质奖励 “给”的技巧
如果想使得教育方式和成果趋于完美,陈会昌的建议是,对孩子取得的成绩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可以,但要“适可而止”。未必适合别人的教育方式就一定适合您的孩子,家长首先要评估家庭条件及孩子的个性条件。更多的奖励应该是疼爱、关心这样的情感沟通,聪明的家长应该在如何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而不应简单地用物质奖励的办法。应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悦感、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兴趣。
对于某些孩子需求与家长观点起冲突的物质奖励,孙雅梅老师特别提醒家长要注意几点。其一,如果是家长答应给孩子的奖励,一定要做到,如果总是打白条、失信于孩子的话,亲子关系肯定会出现问题;其二,家长在作出奖励承诺的时候,一定不要太急功近利随口许诺,应该先判断孩子所要的东西是否适合他的年龄段。给予孩子物质奖励,需要家长们讲究技巧、配合一些必要的方式方法。孙雅梅的建议是,首先,擅用“延时满足”。比如孩子想要一款智能手机,家长认为现在买给他并不合适。那么,可以考虑延长“给付”时限。比如在家里贴张综合评价表格,从帮忙做家务、作业认真、学习进步等几个方面要求孩子,综合评价过关才行。相反,如果用一次考试成绩来“兑换”这样的奖励并不可取;而对于有些对学习有干扰影响的物质奖励,比如游戏机、玩具等,在孩子非常想要得到、家长又没有其他更合适的办法去替代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协议使用”的办法来解决,跟孩子讲好这个奖励可以给,但同时约定好在什么时间才能拿出来玩儿,玩多长时间。
此外,对于同样一份物质奖励,家长也要讲究沟通办法,起到的效果也会不同。孙雅梅老师表示,与其说给孩子一份年终奖,倒不如一份新年祝福更合适。
比如,给孩子准备一份礼物,告诉他“你这次考得好,妈妈开家长会很有面子,才给你买的”,跟“这一年你的努力和成绩妈妈都看在眼里,真为你感到高兴,希望你继续努力,这是妈妈送给你的一份祝福”,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给孩子传达的信息是不同的。前者让孩子感觉自己更像是在给家长打工,而后者孩子会认为,努力上进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问问经济学:物质激励的“反应”原理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这是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该原理提醒我们,激励措施是必要的,而且从某种程度上也能解释,为何孩子在面对是否有奖励办法的情况下,学习状态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问题在于,采用怎样的激励方式是合适的。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三万多名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按照“产出”给奖励,也就是考试达到一定分数后才能获得奖金;另一组学生按照“投入”给奖励,只要读完一本书,就能得到两美元。结果发现,按“投入”奖励的学生不但学习成绩提高了,而且在取消奖金后,不少学生仍然坚持阅读。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奖励孩子,要注意奖励好的行为,而不是奖励某种结果。
自从孩子升入小学,就给孩子建立一个账户,将每次期中、期末的考试分数,折合成人民币 (1分一元钱)存入他的账户,等到若干年后,他还能看到自己的成长足迹。
来源: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