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这春天里……”在这首《春天里》,我们听到了汪峰自醒式的回忆和对生命的忧虑。这也让我们不禁自问,有一天当我们老无所依的时候,我们真的会留在春天里吗?事实上,我国自1999年步入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阶段以来,养老问题就越来越凸显。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大陆总人口数已达13.39亿,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独生子女们组成的家庭要同时面对4个老人,如此大的压力,也让过去“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逐渐转变为“社保养老”。
但最新的研究报告《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预测,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 .3万亿元。报告指出,在人口老龄化冲击下,我国养老金的统筹账户将给财政造成巨大负担。看来社保也不是万能,怎么办?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不断演进,养老,已经成为悬在我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养老方式不同资金差异大
虽然这些年国家在政策上鼓励消费,但我们的储蓄率仍然居高不下,而消费者在回答为何不敢花钱时,“攒钱养老”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这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要攒多少钱,才够我们养老?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到底要准备多少钱,甚至不知道怎么开始着手准备。有机构调查显示,有42%的人根本没试过计算他们需要多少钱;有预估的也只是简单的猜测,有说200万的,也有说500万的、1000万的。
其实这都隐含了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你将会选择什么样的养老方式?养老方式按最基本要求,可划分为富足养老生活、优质养老生活、基本养老生活。富足退休生活,需要提前积攒大笔的退休生活准备金,以应对高消费、请佣人、海外旅游、高规格身体检查等;优质退休生活,需要资金用于老友人情交往、国内旅游、养车用车、学习、一般健康检查等;基本退休生活,则只靠社保,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因此,选择不同的养老方式,要准备的资金有着天壤之别。
战胜通胀才是王道
在准备养老金时,很多人又迷茫了,通胀已经成为他们在准备养老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按照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计算,如果一个人1981年退休,他可能会认为2万元已经足够了(当年人均消费521元);1991年退休,可能认为6万元就够了(当年人均消费1840元);2010年退休,有50万元是不是就够了(当年人均消费13471元)?30年来的经验表明,按照当下的消费水平来准备养老金是不够的。1981年的时候,月收入50元钱是高工资,而在今天的城市中,5000元的月收入也不过是普通工资罢了。
除了生活水平提高外,“钱没了”的关键就在于通胀。如果以10%通胀率估算,那么10年后的1万元相当于现在的3855元;20年后的1万元相当于现在的1486元;30年后的1万元仅相当于现在的573元。由此可见,要实现我们追求的养老方式,首先就得战胜“可恶”的通胀吧?
选好产品早作打算
当我们逐渐老去,当职业带来的生活安全感逐步消失,当家庭结构日趋单一,当社保只能部分补偿……我们拿什么来养老,靠什么保证原有的生活质量?答案是:尽早规划,靠投资金融产品,去谋划未来。有需求,就会有市场。目前,各路打着养老之名销售的理财产品风头正劲,但究竟应该如何挑选理财产品,以作养老之用?
近日天弘基金发布公告称,国内首只公募养老理财基金天弘安康养老型证券投资基金将公开发售。一些银行理财产品也纷纷打起养老的旗号; 房地产业早就捷足先登,养老地产已成为销售的噱头;信托、艺术品也是不甘落后,想着法的与养老挂上钩。而要说哪个更靠谱,更能战胜通胀?恐怕很难有专家能给出准确的答复。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当我们老去的时候,亲情总是不可或缺的。也许子女们不能提供足够丰富的物质保障,但即使病榻前的喂饭端水,也足以让再多的金钱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显然是最本质、最靠谱、最抗通胀的养老了。
养老理财骗局无孔不入
悲催老人棺材本打水漂
在一些金融类博览会门口,经常会看到一些人拦住老人,让他们填写调查问卷。随后他们便会联系老人,进行 “推销产品式的理财教育”,让老人购买他们所谓的理财产品,而对专业理财知识不甚了解的老人们,经常会亏得血本无归。这只是近些年理财市场乱象的一个缩影。
这些年,随着理财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有大量空闲时间和一定积蓄的老人成为理财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有老年问题专家解释过这一点:“老年人对个人及家庭财富进行理财规划,不仅是一种生活需要,也可以成为一种健康科学的生活态度,有助于缓解退休后出现的精神空虚等问题,给他们的退休生活增加一些兴奋点,这也成为很多老年人关注或投身理财市场的一大原因。”
目前,我国正加快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数据显示,2030年前后,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高峰。看到未来市场的潜力,嗅觉灵敏的商人们开始大做文章,市场上也出现一些打着“养老理财”幌子的行骗模式。从手段看,这些骗子都是典型的以“投资养老理财”等为幌子,以高利回报为诱饵。从危害结果看,至案发之时,款项已被挥霍,追赃工作难度极大,被害人损失极难挽回。
这些年的养老理财被骗的案件也是层出不穷。下面就来看看这些理财的骗局,希望可以对养老理财的老人们有所帮助。
骗局一:获得原始股
出场公司:沈阳万通国际公司
行骗手段:原始股上市会暴涨
沈阳万通国际公司是以几十元、数百元的低价,买进饮水机、保健品等商品,再以近万元的高价转卖给消费者,并大肆鼓吹“消费即股东,股东即员工”营销策略,以搭售、配送“将在境外上市的企业原始股”,允诺数十倍的利润回报为诱饵行骗。同时,它又给“消费股东”层层下达销售任务,称“不完成销售,股票就上不了市”。
为了未来公司上市股价能大涨,作为“股东”的消费者们便加倍购买公司的产品,而公司总是不上市,随后有人报警。沈阳警方历时半年查明,沈阳万通国际公司涉嫌“非法经营证券业务罪”,非法销售网络横跨辽宁、北京等7省市,受害者达3200多人,案值达2亿元。而受骗人大多是一些年龄偏大、下岗退休的老职工。
骗局二:实业投资养老
出场公司:邦家租赁
行骗招数:高额利息
广东邦家租赁公司曾经风光无限,主要是以“聘请租赁顾问”的形式吸收公众存款。投资者只要向邦家租赁投资,就可以成为邦家的一名“租赁顾问”,每月可获取一定数额的“顾问费”,即月息分红,每月2%左右的高额利息。除了高额利息诱惑外,不少投资人相信邦家公司有自己的实业以及全国多家分店做保证。而警方的侦查表明,邦家公司其实只是一个空壳,通过巧立名目来非法集资,而且当事人对资金去向、用途均不明。
今年5月,广东邦家公司法人代表蒋洪伟等人被刑拘,邦家租赁公司在全国各地的分店也作鸟兽散,一夜间人去楼空。而投资人多为无经营能力的50岁以上老年人,不少人省吃俭用存下的“棺材本”打了水漂。
骗局三:旅游养老
出场公司:云南国都投资有限公司
行骗招数:可免费旅游
云南国都投资有限公司是个典型的以旅游养老为骗局的公司,他们打着“美乐度假、联合安养”旗号,推出专门针对4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养老投资项目。公司宣称“预存1万元,在三年内可以享受100元一天价格的旅游,共计100天;每年可以享受预存款18%至20%的旅游消费或兑换指定的旅游产品。”
只要投资,利息按年20%回报,可以直接拿钱,也可以参加该公司的旅游项目进行消费,来冲抵20%的利息。这样的诱惑,让该公司在短短一个半月时间便吸收了135名会员。结果交了钱后,会员们发现所谓的旅游和每年至少18%的收益只是一个谎言,他们投入277万余元的养老钱几乎打了水漂。
骗局四:消费养老
出场公司:上海家帝豪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行骗招数:消费越多,养老金越多
上海家帝豪公司旗下“我爱我买”网站推行“消费养老”计划,说消费者只要交纳1万元就能成为三级代理商,可通过吸引更多人加盟的方式逐渐升级。而这些手段涉嫌组织传销。 家帝豪公司称,消费者如果每年在“我爱我买”网站购买一定数量产品后,就能享受12%的返利,消费满10年即可提现。消费多,回报多,经年累月,积少成多,一个人一生的消费额积攒起来也是一个可观的数字,据此在达到养老年龄后,可享受丰厚养老金。买了东西还能赚养老金,这个模式听起来很诱人。
但目前我国民企平均寿命仅为2.9年,如果企业仅仅是昙花一现,又怎么给人养老?它的这种所谓“养老”,即使不是传销陷阱,恐怕也是一个促销的诱饵。而目前,上海家帝豪公司董事长曹建华因涉嫌组织传销,已被警方刑事拘捕。
针对利用养老理财的骗局,中国反传销协会会长李旭提醒中老年投资者,在涉及养老项目时,应特别谨慎。一定要看清项目的实质,如果对方承诺“低风险、高回报”,骗局的可能性通常是很大的;如果加入其中后,还需要通过分享、合作等手法介绍朋友进入,形成上下级(包括变相)关系的,实质上都可能涉嫌传销。
来源:投资与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