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不怎么景气的时候,投资的防守比进攻更重要
《财智月刊》(Smart Money)在2011年8月发表了一篇名为《如何从资产泡沫中获利》的文章,然后它就停刊了。
这当然是个玩笑,尽管这本令人尊敬的杂志最近的确关闭了它的纸质版。事实上,这篇文章为如何面对资产泡沫提供了两种相当聪明的解决方案:一是赶在价格下跌前把价值高估的商品卖出;二是了解当一种资产泡沫破灭以后哪些行业会受益,然后提前埋伏。
虽然理论堪称完美,但可惜,在随后列举的5种疑似有泡沫的资产中,《财智月刊》也只是分析了这些资产之所以可能存在泡沫的原因,而没有提供具体的投资选择。可见泡沫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恐怖的对手。像约翰•保尔森和迈克尔•巴里这样能从泡沫中获利的永远是少数,损失才是常态。
在文中,《财智月刊》把商品定价比正常供需决定的价格高出很多的情况称为资产泡沫。而其他一些投资品,因为销售人员的卖力吹嘘和投资人的过度追捧,变得太过热门,以致人们忽视了其风险,只看到一个华而不实的投资泡泡― 这两种都构成了投资泡沫,你需要特别小心。
尤其是在现在这种投资退潮的环境下,这些投资泡沫的破灭速度可能会令你瞠目结舌。
过去几年,由于国际资金的涌入,金砖四国的货币升值强势。巴西雷亚尔兑美元在2005年到2007年间升值了近50%。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热钱加速流入正处于上升通道中的新兴市场国家。国际金融协会的数据显示,2008年,流入亚洲的热钱达1220亿美元,2009年则为3370亿美元。这些钱迅速推高了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价格,股市、债市、楼市水涨船高。
但是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恶化,这种现象正在发生扭转。一方面,国际资本的避险需求增强,开始撤出风险较高的新兴市场国家;另一方面,受到债务危机影响而现金拮据的欧美各家银行,也会寻求出售其所持的新兴市场资产。经济不景气导致资金大量流出新兴市场国家,致使这些国家的货币贬值严重。今年以来,巴西雷亚尔贬值超过11%。在泡沫时期购入巴西货币并持有到现在的投资人,恐怕将遭受资产大幅缩水的痛苦。
下面,我们列举了5种最有可能迷惑你的投资泡沫。作为一个清醒的投资者,你要做的就是赶紧躲开它们。
1、黄金
黄金一直是投资泡沫的头号嫌犯,特别是当巴菲特告诉人们“黄金没有生产力”之后。为了说明黄金没有自我增值能力,巴老还使用了一个这样的类比:如果你拥有1盎司黄金,100年后,它还是1盎司黄金;但如果你拥有100亩农田,那么100年后,你将有100年的收成。
但拿黄金和农田相比其实有点“欺负”黄金的意思。如此说来,一块煤或者一块稀土,都没有自我增值能力,难道这些有色金属也同样毫无投资价值?
于是就引出了黄金另一个常为人诟病的问题。根据世界黄金协会的统计,在2006年到2010年,黄金的需求主要由三部分构成:首先是珠宝首饰,占到57%;其次是投资需求,占到31%;最后是工业技术,占到12%。所谓的工业技术,是指黄金作为一种稳定性、导电性、韧性和延展性均较为理想的金属,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元件的制作上。
通过这个数据,你不难察觉黄金与煤炭、稀土的差别。黄金的需求中,非投资需求,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刚性需求”只占三分之二,而纯投资需求占到三分之一。并且,颇为有趣的是,有研究显示,黄金价格与其刚性需求存在较弱的负相关,而与投资性需求―包括实物和ETF等―则呈现明显的正相关。
2011年,珠宝首饰及工业技术的总需求下降为60%(扣除央行需求),投资性需求则上升为40%。就在这一年,金价以1421美元/盎司开盘,在9月份创下1920美元/盎司的最高价位,最终收于1565美元/盎司,全年涨幅10%。这让人可以粗略地得出如下结论:金价上涨主要来自于投资需求的驱动。换言之,印度新娘增加与金价上涨基本没什么相关―甚至是负相关;金价上涨纯粹是因为投资者出了更多的钱,并且预期别人会以更高的价格接手。而一旦这种预期破灭,那么先前因为投资需求而高垒的黄金价格很容易就土崩瓦解。只要没人愿意接手,金价就没有上涨的可能。
当然,还有人购买黄金是为了保值。这有一定道理。1802年,你投资1美元购买黄金,到2001年的价值为14.38元;而在这200年间,通货膨胀了也达到近14倍左右。总结来看,黄金的升值速度和通货膨胀的速度相近。因此,黄金可以帮你对抗通货膨胀,但要说“战胜通货膨胀”,还是有点天方夜谭啊。
2 、艺术投资
炒作资金涌入艺术品市场倒是有可能带来一个好处:改善艺术品市场的流动性。过去我们常说艺术品的流动性差,如果你遇到紧急状况想要变现,往往很难立刻找到买家;拍卖行运作的周期又长,以至于最后不得不低价出手。但现在,情况似乎不是这样了。国内市场上甚至上演了今天入手的拍品第二天马上接着送拍的景象。
然而,艺术品一贯的高回报本身是对其流动性的一种补偿。1974年底,英国铁路养老基金投入4000万英镑收藏艺术品,最终获得了1.68亿英镑的收入。但完成整个过程,他们用了26年。其中,他们从1987年开始销售这些藏品,光完成出售过程便用了13年。
那么,当艺术品变成了一种转手如此之快的投资品后,支撑它价格上涨的动力在哪里呢?答案似乎只能是钱。2011年,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总成交额比2010年增长了62.35%,达到968亿元。很多艺术品基金和投资者只是想玩一个博傻游戏,艺术品收藏也因此成为了艺术品投机。
和黄金一样,一旦投资需求撤离,短期炒作起来的艺术品价格也有可能一落千丈;而且,如果大家都是以博傻游戏的心态“把玩”艺术品,谁敢肯定自己不会是博傻游戏中的最后一人?
艺术品并不是不能投资,但它更适合作为个人喜好或者长期资产配置的一部分。实际上,在传统收藏市场里,一件艺术品的转手率越高,反而说明这可能不是一件好作品,大家都不愿意收藏它,想要急于脱手。
作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品投资者,你要有比较好的鉴赏能力和鉴别能力,以及投资一辈子的耐心。
3 、红酒
因为错过红酒投资而饮恨的投资者可以放宽心了。曾经受到热炒而一路狂奔的红酒价格自2011年5月跌了一跤后,短期内似乎还暂时无法恢复元气。
上海红酒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2010年5月,以英磅计价的国际五大酒庄综合指数为334,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便在2011年4月冲至441,涨幅超过30%。然而,指数在440左右的位置仅仅待了4个月就开始大幅回调,到今年6月只剩下308。
特别是拉菲2008。五大酒庄的2008年期酒在2010年都经历了爆炒。其中对拉菲2008的炒作又最为狂热。2009年7月,该品种的期酒首轮发行价为1000元/瓶。到了2011年5月,价格已经高达15350元/瓶。但泡沫随后就破灭了,到2012年5月,拉菲2008的价格已跌至6900元/瓶,跌幅达55%。
长期以来,许多酒庄都采用期酒销售模式。当那些玉酿佳液还在橡木桶中时,有实力的期酒中间商就已经开始为它们四处搜寻有实力的买家。红酒受到热捧后,不少普通投资者也通过各类红理财产品参与到期酒投资中来。
我们知道,影响红酒定价的因素有年份、评分、市场需求等等。这些因素决定了酒的初始价格,也奠定了酒价上涨的基础。上海红酒交易中心认为,拉菲2008的价格自2011年5月开始狂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拉菲2008的最终评分低于市场预期,导致抛售。之前,市场对拉菲2008的评分预期在98到100分,意味着酒再装瓶后可能得到98、99或者100分。但2011年4月,酒评界的泰山北斗罗伯特•帕克为拉菲2008给出的最终评分降到了98分,也就是失去了更高分的可能,于是便出现了上面拉菲2008价格大跌的局面。
问题就在于,很多人对期酒的投资价值几乎无从判断。一旦期酒兑现时,品质或评分不如预期,你的投资就有可能变成一桶毫无价值的液体。一些中国投资者尤其追捧拉菲2008还有一个因素:该酒的酒瓶上用中文刻了一个红色的“八”字,据说是为了向中国消费者“致敬”。这个“八”字让很多投资者觉得拉菲2008更有投资价值,因为它将受到中国投资者的喜爱。可当帕克的评分公布后,这个讨好中国消费者的小装饰面对防止泡沫的破裂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除此之外,红酒泡沫在近两年破灭也与欧洲的经济有关。欧洲是红酒消费的主要市场,受欧债危机的拖累,红酒的销售量也一蹶不振。需求和买家减少导致红酒的价格加速下跌。
4 、房地产信托
度过了一季度的兑付高峰后,房地产信托在投资者中的受欢迎程度又恢复了不少。有媒体报道称,4月底到5月份,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发行的房地产信托产品多次遭遇哄抢。其中,保障房信托尤其受到投资者的欢迎,大概在不少投资者看来,这种政府项目根本就不会存在风险吧。
还真未必。
根据普益财富的数据,2012年一季度,保障房信托的平均收益率为9.23%,略低于房地产信托的一般收益率。进入4月份后,这类信托的收益率升高很多,不少已经超过了10%。这样的收益率非常匪夷所思。因为房地产商开发保障房项目的收益基本在3%到5%左右,如此低的利润,怎么能给投资者这么高的收益率?
兴业信托的一位销售人员表示,在做这类项目时,住宅会被政府用作保障房,但周围的商铺却归房地产商,可以进行市场化销售。但这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这些打着保障房招牌的信托项目中往往还掺杂着商品房和土地一级开发等项目,实质上是一种“打包”销售。这不禁让人想起好水果和坏水果打包卖的故事。
而且,保障房项目也有可能存在风险。现在的保障房建设模式是由房地产商先垫资,等到项目验收合格后,政府再给付项目款。由于房地产商现在普遍缺钱,一旦中途资金链断裂,完全有可能影响兑付。况且,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也不见得很乐观。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测算,完成2011年保障房工程的资金约在1.3万亿元,其中5000亿元由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筹集。假如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爆发,保障房项目的收款也将成为问题。
当然,万一融资方真的还不上钱,如果还有抵押品,比如土地和房产在,也能收回钱来,但中间需要经历一到两年甚至更长的清算期。考虑到信托的门槛大多在100万元以上,这期间你损失的存款收益也不是一笔小数目了。
5、 民间借贷
今年5月,“人人贷”网站推出智能理财标,首标150万元,不到一个小时就被全部认领。投资者对民间借贷,特别是门槛低的网络借贷的热情可见一斑;越来越多的理财顾问也开始向客户推荐“人人贷”、宜信等P2P贷款的理财方式,这不禁让人怀疑,这些普通投资者和专业理财人士是不是都在刻意遗忘风险?
的确,P2P贷款填补了中国金融系统中的一个空白,但这类贷款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借款人的资质缺乏保证。不少P2P贷款都是由网站负责对借款人的资质进行审核,包括工作、收入、身份证、视频等等,审核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都值得担忧。其次,网站只是作为一个中间平台,不承担任何风险。虽然“人人贷”网站提出了“风险储备金”这一说法,并承诺当借款人无法履行还款义务时,债权将转移到网站,而后者会从风险储备金中提取资金还给出借人―但要提醒的是,这一赔付是“有限赔付”,即只在这个风险储备金账户上有钱时,赔付才能实现,否则投资者仍然收不回钱。再次,还有可能出现“庞氏骗局”:这一平台的特殊性就在于,出借人在签订合同时,其实根本无法确定借款人是否真的存在。他们所借出的钱,很有可能进入了公司自己的账户,从未被借出过。而公司就拿新收进的借款去还上一笔借款和利息。日前,就有一家网络贷款公司的创始人携款潜逃,投资者的钱从此不见踪影。
目前这类网站上的状况是,想放款的人多,想借钱的人少。有的投资者为了能把自己的钱尽快借出去,一再地降低借款人的资质标准。和人人贷平均10%左右的收益率相比,这样的风险实在有些不值得。
来源:财经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