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账户在很多人听来是一个陌生的词语,它源于美国一位著名教授的理论,由于消费者心理帐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心理账户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那么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可以利用心理账户来进行合理的理财呢?
心理账户更能让人在金融市场上失去理性的判断,导致重大的亏损。我们来玩一次虚拟炒股的游戏。比赛第一天,我们用十元钱一股的成本,各买入十万元股票 A和股票B,静待股票升值。时间过去三天,A的股价如你所愿,连续上涨三天,你手中的股票市值也超过了十三万。然而不幸的是,你手中的股票B却连续下跌,缩水成了七万元。此时,游戏规则突然改变,每个游戏参与者只能保留一只股票,其余股票必须清盘。如果A与B的公司财务指标、经营水平一致,你应该选择保留哪只股票?如果你足够理性,也许保留B是个好主意。毕竟在大跌之后,B的市盈率更低,安全边际更高;然而在实际中,恐怕更多人会选择保留A,因为在人们的心理账户中,A被放到了“能赚钱”的那一边。虚拟炒股如此,实际投资也跳不出这个怪圈。人们总是倾向于逃避损失,强调盈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错误的定价方式。
既然明白了心理账户的威力,它便没有那么可怕了。反之,如果我们学会心理账户理财法,正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让心理账户为我们谋利。心理账户的研究者曾表示,人们会根据资金来源和支出划分成不同的账户类别,我们不妨主动开设几个心理账户分别记账生活必需账户、家庭建设账户、娱乐休闲账户、储蓄积累账户每得到一笔资金,我们就按照固定的比例存入这四个账户中。即便是“天上掉下的馅饼”,也不能一股脑儿地扔进娱乐休闲账户,而是先问自己一句“如果这是辛苦钱,我会怎么做?”再把“馅饼”切一切分别入户。
有了账户,就要时常查询进行预算,我们是否把每一笔资金都进行了合理的划分?这样的反思正符合萨勒的心理账户理论人们会周期性评估和权衡心理账户的划分。也许有人会问:既然了解了心理账户的真相,为何我们不干脆直接注销“馅饼账户”?面对这样的问题,答案只有一个:如果你能做到,这倒不失是个省钱的最好办法。但它只有一个困难,那就是:你能做到吗?
来源:银率网
中国光大银行版权所有 互联网服务信息备案编号:京ICP备05013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