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随着央行加息、上调存准率等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存款、国债、理财产品收益都有所上涨,黄金价格还创出历史新高。下半年,业内普遍预期加息步伐将放缓,存款以一年以内为宜,市民还可适当配置理财产品和黄金,并可关注债券基金。
存款期限一年以内为宜
今年2月、4月和7月,央行已经三次加息,活期和定期储蓄存款利率都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提高,市民存款的利息收入随之上涨。业内人士预期下半年加息步伐将放缓,因而市民的存款期限也可以适当延长,以一年以内为宜。
今年年初时,活期存款年利率为0.36%;定期存款中,三个月、半年、一年、二年、三年和五年等几种期限的年利率分别为2.25%、2.50%、2.75%、3.55%、4.15%和4.55%。经过三次加息,现在活期存款年利率已达到0.50%,比年初提高了0.14个百分点;三个月、半年、一年、二年、三年和五年等几种期限的定期存款年利率分别提高到3.10%、3.30%、3.50%、4.40%、5.00%和5.50%。
以1万元办理三个月、半年、一年、二年、三年和五年等几种期限的定期存款,年初时办理到期可分别得到利息56.25元、125元、275元、710元、1245元和2275元,现在办理可分别得到利息77.5元、165元、350元、880元、1500元和2750元,即可分别多得利息21.25元、40元、75元、170元、255元和475元。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现在已至加息末期,但下半年仍有加息的可能,如果加息后市民想要办理转存,先要算好转存的“临界点”,以免遭受利息损失。
■ 李大爷平时的工资主要就是办理定期储蓄。今年2月加息后,他打算将一笔已存入2个多月的一年期存款转存,结果被银行工作人员拦下了。经过工作人员解释,李大爷才知道自己这笔钱存入的时间已经过长,转存反而会遭受利息损失。
国债收益涨幅超过储蓄
伴随着今年以来央行的三次加息,凭证式国债和电子国债的利率也随之上涨。记者比较发现,国债利率上涨的幅度,超过了同期限存款利率的涨幅。虽然赶不上CPI,执著于购买国债的中老年投资者依然有利可图。
根据财政部公告,去年12月份发行的2010年凭证式(五期)国债中,1年期、3年期和5年期票面年利率分别为2.85%、4.25%和4.60%。每次加息后,凭证式国债和电子国债的利率也随之上涨。本月即将发行的今年第十期、第十一期和第十二期储蓄国债(电子式),1年期、3年期和5年期年利率分别为3.85%、5.58%和6.15%,比去年年底时分别提高了1、1.33和1.55个百分点。与今年以来同期限存款利率的涨幅相比,分别高出0.25、0.48和0.6个百分点。
现在以1万元分别购买1年期、3年期和5年期国债,到期时可分别得到利息385元、1674元和3075元;而去年年底时购买,到期时利息分别为285元、1275元和2300元,即现在购买可分别多得利息100元、399元和775元。现在购买国债,也可比办理同期限的存款分别多得利息35元、174元和325元。
■ 孙大娘是国债的“铁杆粉丝”,除了存款,她的积蓄基本都用来购买国债了。“有时也会看到银行里销售理财产品的广告,虽然那些产品收益更高,可总感觉不如买国债放心。”她说,“只要买国债比存款利息多,我就满意了。”
黄金长期涨势依然看好
黄金近日突破每盎司1600美元大关,在众多投资品种中可谓“大放异彩”。业内人士普遍看好黄金价格的未来走势,认为在资产组合中配置一定比例的黄金,可以降低总体投资风险。而白银买卖则才有一定的“投机”色彩,因而需要慎重对待。
从目前的价位看,黄金和白银自年初以来双双跑赢了CPI。上海黄金交易所数据显示,黄金Au9999去年年底时价格为每克301.8元,而昨天,Au9999价格已达到每克330.39元,年内涨幅大约为9.5%。而白银Ag(T+D)去年年底时价格为每公斤6646元,昨天价格为每公斤8419元,年内涨幅大约为26.7%,约为黄金年内涨幅的2.8倍。但在今年5月上中旬,黄金和白银都经历了一次较大幅度的下跌。在5月份的前10个交易日中,金价每克下跌了6元左右,跌幅将近2%,而白银价格每公斤下跌了2968元,跌幅超过28%。如果市民想要实现资产长期的保值增值,还是要重点配置黄金。
■ 张小姐在4月底时用大约2万元买入了62.5克“纸黄金”,刘先生因为感觉黄金“涨得太慢”,就在同样的时间买入了1900克“纸白银”,投入的资金大约也是2万元。“五一”假期过后,黄金和白银双双价格“直落”。买入后仅一周,张小姐的“纸黄金”亏损了将近550元,而刘先生的“纸白银”则亏损了将近4960元。可见相对于黄金,白银价格“大涨大跌”,投资白银需要更大的风险承受能力。
理财产品收益不再“倒挂”
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上半年从发行数量到收益率,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但业内人士预计,随着监管部门对理财资金投向的控制越来越严,市场资金紧张的状况逐步缓解,下半年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将回归正常,以往月末曾出现的“收益倒挂”现象也将不再。
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上旬,全国银行理财产品销售总额已达7万亿元,发行数量已超过7000只,接近去年全年的发行总量。一些银行以短期理财产品作为吸收储蓄、实现“存贷比”达标的有力工具,在与同业的“存款争夺战”中,将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一提再提。
以一家国有银行今年发行的几款期限为28天的同类理财产品为例,1月中旬时预期年化收益率为2.25%,1月下旬时为2.35%,2月中旬时为2.85%,5月上旬时为3%,5月底时为3.4%,6月初涨到3.5%。到本月上旬,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今年以来最高的5.5%,比年初时增长了144%,随后开始回落,本月中旬时跌至4.4%,近日又降至4%,半月里跌幅已达到27%。
上月底时,由于银行为“存贷比”考核“冲刺”,市场中涌现多款超高收益的超短期理财产品。比如一款期限只有2天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竟高达7%。业内人士分析,这一方面是由于市场中资金紧张,票据贴现率大幅飙升,带动理财产品收益率上涨;另一方面也有银行“让利”的因素。银行人士预期,下半年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水平将逐渐回归正常,超短期产品收益率较高的“收益倒挂”现象也将逐渐消失。
■ 张先生告诉记者,他现在的资金主要就在理财产品中“滚动”。今年1月份,他用5万元购买了一款期限为91天的理财产品,到期实现年化收益率2.55%,即得到收益317.88元。随后,4月份他又买入了一款期限同样为91天的理财产品,到期实现年化收益率3.3%,即得到收益411.37元。半年中这两款产品总共为他赚取收益729.25元。假如1月份他将这笔资金办理半年期存款,到期利息仅为625元。可见购买理财产品多收益了100多元。
基金适当关注债券基金
在今年上半年,基金整体的业绩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偏股型基金整体亏损,并跑输了大盘;超过7成的“老基金”上半年份额下降,一些成立不久的基金也遭遇“缩水”。业内人士表示,市民下半年可以适当关注债券型基金。
有统计数据显示,受股市状态低迷影响,剔除指数型基金和尚在建仓期的新基金,上半年387只开放式偏股型基金净值平均亏损了7.77%,而同期上证指数[2778.64 -0.56%]的跌幅只有1.64%,也就是说,这些基金还跑输了大盘。
货币市场基金是基金“家族”中上半年唯一取得正收益的,业内人士表示这正说明了当前货币市场资金紧张。但对于投资者来说,货币市场基金只能用于替代活期存款,而一旦资金紧张的状况缓解,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也将下降。
有业内人士分析,募集时属于“友情赞助”的资金在封闭期结束后被赎回、因为业绩不好资金被其他投资产品“分流”以及被其他同类新基金吸引等都可能导致这些基金“缩水”。在今年以前成立的700多只“老基金”中,有500多只上半年份额下降,占比超过7成,也有一些“老基金”,由于表现比较稳健,份额出现增长。
还有业内人士表示,虽然上半年债券型基金的业绩也普遍为负,但有意购买基金的市民下半年仍可关注这类基金。今年上半年的债券市场收益率已经有所上升,市场普遍预期CPI本月就可能见顶回落,加息的压力将得到缓解,债券价格由此还可能进一步回升,新发行的债券型基金抓住有利时机布局,就有可能获得不错的业绩表现。
■ 杨小姐工作后做了一段时间的“月光族”,三年前开始定投基金。“有时股市跌得狠,每月的资金投进去,感觉账户里的钱都不见多。但我想长期坚持下去,通过定投基金强制自己储蓄,也为以后的大笔生活花费做准备。”对于杨小姐的做法,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基金要长期投资,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长期投资一只基金,市民可以根据市场状况每年对持有的基金进行调整。
来源:每日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