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后巧存款
转存临界点公式:360天×存期年限×(新利率-原利率)÷(新利率-活期利率)=转存时限
一月要加息,二月要加息,三月四月五六月,都说要加息。7月7日,央行终于又加息了。2011年,加息这个词,在市民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明显多于往年。这次加息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上调至3.50%,但这和不断高企的CPI(接近6%)相比,我们这些平头老百姓面对的仍然是负利率,财富的稀释作用明显。买黄金,买房子,买画门槛高,买股票,风险大,也没时间照看,还是老实巴交地存存钱吧。但,加息的通道中,存钱也有风险。好在这个风险,还是相对可控的。
首先,选择组合式存款。不少机构和专家预计今年将走在“加息通道”中,所以如何让银行里的存款也灵活起来,转存很重要。笔者建议普通的市民应选择组合式存款,定期存款期限以不超过一年为宜。这里说的组合式存款是指,单笔定期存款金额不太大,如果余钱较多,可将存款拆分成若干张不同期限的存单。需要使用资金时,只需提前支取其中一张或几张存单,不至于损失全部定期存款利息。另外,如果每月的计划性很强的话,也可在每月月底时,将这个月结余的资金存成一年期定期,这样的话,第二年每月都会有一笔存款到期,如果不需要使用资金,还可以将这笔到期的存单自动续存,并将每月的结余资金继续添加到当月到期的存单中,这叫滚动存款。在如今,最起码在最近这几年里,利率变动较为频繁的时段中,这种储蓄方法可以灵活应对加息,及时调整存款结构,让存款收益最大化。
还有一个地方要注意的,我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吃过亏。根据储蓄管理条例规定,支取未到期的定期储蓄存款,银行只能按活期利率付息。所以,在办理转存时,千万不能盲目,一定要算清楚转存是否比原来的收益高。如果定期储蓄存款存入的天数已大于转存临界点,转存意义不大;如果小于转存临界点,则可以选择转存获得更高的收益。
在网上搜了一下,有关临界点有个公式,可以自己计算着用。即:360天×存期年限×(新利率-原利率)÷(新利率-活期利率)=转存时限。在这个“永远要你对它负责,而它却对你不负责”的银行面前,唯有精打细算。
我抛弃了“零存整取”
现在我每月定时将钱存入,然后坐等“红利”入账
我和妻子都是工薪阶层,在杭州属于中等收入阶层。都说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我们对儿子的将来充满了期待。自从儿子上了幼儿园,我就开始每月给儿子存五百元,作为儿子的教育基金。我想,这样“零存整取”坚持十多年,待儿子长大,他就会有十多万元的存款。
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一天,我在银行营业厅遇上了一位客户经理。她极力向我推荐基金定投,当时的我对基金定投只是一知半解。但那位客户经理非常认真和专业地向我解释了基金定投的操作方式。此后的一段时间,我主动通过网络、报纸了解了基金定投,充分研究后的结果是:自己从前采取的“零存整取”的理财方式太落后了!如果发生通货膨胀,我每月存下的钱,不是多了,反而少了。而基金定投的好处在于,与“零存整取” 差不多,但收益比银行利息高多了。
有句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其实我就是一个不善于理财的人。从前,我唯一的理财方式就是把钱存银行,但接触了基金定投,我觉得这种理财方式非常适合像我这样的工薪阶层,我没有理财的专业知识,平时上班忙也没有时间去炒股,但基金定投就是为我这样的工薪阶层量身打造的。我想只要坚持十几年,儿子账户上的钱肯定比“零存整取”要多。
为了确保投资,我还进行了银行间的比较,看哪家银行在基金定投方面做得更好。最终我选择了目前的这家银行。现在我每月定时将钱存入,然后坐等“红利”入账。慢慢地,我看到自己账户里的数字变得越来越多,比以前的零存整取不知强了多少倍。
我身边也有不少炒股的工薪阶层的朋友们,他们中的一些把闲钱作为民间借贷,我觉得这种理财方式风险实在太大,就总是向他们推荐基金定投的好处,既是投资,又是储蓄,有点“强迫性”地让你存钱,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存下一笔可观的钱,而且还会增值,这真是一举多得。
理财是自己的事
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投资产品,切忌盲目跟风
看着人家的理财故事,不由地想到自己这几年的理财教训。1995年刚工作的时候,收入不高,但也十分稳定,过着量入为出的日子,除了储蓄基本没啥投资的意识。
那个时候不少同事投身股市,我只是一个旁观者,看着他们经历股市涨落的起起伏伏,觉得投资真是好烦的事。
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开立了股票账户, 还没来得及买股票,就出国留学了。
在国外的头两年,正赶上互联网经济泡沫越吹越大的时候,周围的人也都在炒股,犹豫观望了一段时间,我决定入市,选择购买了德国电信控股的上市公司T-online的股票。
没想到不久之后,互联网经济的泡沫就破灭了。虽然,我买的股票没有大跌,投资热情还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接下来的两三年,我的股票就一直搁在那儿。
直到几年后回国,我也没再碰它,最后该公司重组,只好决定由公司回购股票。几年下来,当初的投资只剩了一半。
这次经历的最大教训就是理财是自己的事,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投资产品,切忌盲目跟风。
儿子出生后,在朋友推荐下,买了份孩子的教育医疗保险, 既有保障,又算投资。 之后好几年基本上没有新的投资。房贷还完后,家里又有一些闲钱,这时候,正巧以前的保险代理人上门,在她的推荐下,我又买了两份商业保险。
还有几次在银行办事的时候又在银行理财人员的推荐下购买了两份基金和一份保险。目前也没看出有多大的投资回报,大都是耳根子一软,就买了。
看起来,要想理好财,还是要先理顺自己:自己的价值、自己的特点、自己的资源、自己的愿望、自己的判断⋯⋯
来源:?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