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纽约梅隆银行的启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5日

 

在资本约束越发显示出对商业银行依靠传统存贷差盈利模式发展制约的时候,转型成为商业银行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但商业银行的转型向哪里转?怎么转?似乎又各有说法。在记者对光大银行的采访中,他们告诉了记者一个关于纽约梅隆银行的事例。这个事例对思索中的银行人应有所启示。

 

美国纽约梅隆银行虽然持有银行牌照,但传统的零售和批发业务份额已经很少,业务范围以证券服务、资产管理为主,经营模式和传统的银行有很大的不同。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纽约梅隆银行的信用评级和托管资产规模不降反升,是唯一获得在银行层面3A评级的美国金融机构,目前托管的资产已超过20万亿美元。这个真实的事例说明,以赚取托管手续费等中间业务收入为主的托管银行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资产托管业务是以信托或委托关系为法律基础,具有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接受客户委托,行使资产保管、资金清算、会计核算、交易监督等职责,并收取托管费的一项中间业务。实际上,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颁布,确立了托管银行的法律地位和工作机制,此后托管制度已经被广泛运用于证券类投资理财产品。近几年来,托管机制被创新性地引入以项目贷款、股权投资为主体的非证券类理财产品监管模式中,对我国金融行业发展和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托管机制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金融领域信用体系的不足,确保了托管资产与委托人和管理人的自有资产相隔离,不仅从法律上,更从实务上保证了托管资产的独立地位。托管机制的运用,使监管部门得以通过市场化手段加强创新业务的监管,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在原有业务模式下无法有效解决的信托资产和社保资金被挪用的问题。这也是企业年金、保险、创投基金等业务引入托管机制的主要原因。

 

其次,托管业务作为银行中间业务产品,是一项不占用商业银行资本的“低碳业务”。托管银行通过提供独立第三方的保管、清算、核算、交易监督等服务,按交易资产总额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赚取托管收入,提供了银信、银证、银保、银企合作创新的平台,是连接资本市场的桥梁和纽带,综合效益显着。经过监管层和商业银行的共同努力,目前,资产托管业务模式、盈利模式和监管模式日趋成熟。

 

我国商业银行正处于从以利差收入为主向提高收费业务占比的转型期,托管业务因不占用银行风险资本,规模效益明显,日益受到银行决策层的重视,是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以光大银行为例:截至2010年3月31日,该行资产托管规模2074.94亿元,突破2000亿元大关,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0%,居股份制商业银行前列。同时,托管业务为该行带来大量低成本存款和高资质客户,今年一季度末该行托管资产日均存款余额164.87亿元,优质客户数超过10万。目前,资产托管业务已成为光大银行重要的中间业务收入来源和最大的表外资产,随着投资领域的不断拓展,托管种类和潜在市场规模还将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还没有以托管业务作为主营业务的专业托管机构和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托管银行。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跨境投资需求的增加,托管业务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这样的市场基础也为利用托管业务助力商业银行的转型提供了可能。但在有利的市场基础以外,还有大量功课要做。对商业银行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托管业务进行“转型”――资产托管业务应改变原有单一托管品种和托管模式,改变只为客户提供基础托管服务的状况,改变托管业务与全行其他产品“割裂”的状态,实现托管服务由基础向增值的转变,实现由单一托管产品向理财、投行、资金、同业、托管良性互动,共同打造优势产品族群的转变。

 

查看来源(点击进入) 

光大银行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3704号